國乒總教練的選拔歷來是乒壇大事,但這次卻格外不同。功勳教練李隼因年齡和健康原因卸任,留下的不僅是包攬巴黎奧運金牌的輝煌戰績,更是一個亟待突破的新周期。新任乒協主席王勵勤一改往日論資排輩的舊習,推行「能力優先」的競聘改革,甚至引入鄧亞萍、張怡寧等傳奇球員組成評審團,讓候選人公開答辯。這場選拔早已超出個人職位的爭奪,成為國乒未來走向的風向標。當傳統遭遇挑戰,創新能否真正打破桎梏?
王勵勤這回可是動了真格。從前選教練,資歷和關係像是隱形的通行證,但現在不行了——成績和能力才是硬道理。他搞了個公開競聘,連評審團都請來鄧亞萍、張怡寧這些大滿貫前輩,候選人得直面答辯,一線隊員如孫穎莎也能發聲。這架勢,分明是要把國乒從「人情江湖」拉回「實力賽場」。
熱門人選個個有來頭,但也各有短板。肖戰執教經驗橫跨男女隊,帶出張繼科、王曼昱兩大王牌,混雙組在他手裡從軟肋變成奪金點。可他58歲的年齡成了硬傷,體育總局偏偏強調教練年輕化。馬琳在女隊乾得風生水起,數據化訓練玩得溜,孫穎莎、王曼昱都誇他「細緻到發球落點都精算」。但他沒帶過男隊,全局統籌經驗不足。王皓擅長心理戰術,幫樊振東拿下全滿貫,可男隊梯隊建設青黃不接,年輕選手像林詩棟反手技術短板遲遲未解,這鍋總得有人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