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抗發育帶來的轉速下降,陳若琳要求她進行「綁沙袋跳舞」般的腰腹力量訓練,讓她的核心更加穩固。
心理韌性的錘鍊
在面對207C動作的第四跳時,儘管曾多次失敗,她依然堅定地完成,以92.40分鎖定勝局。賽後,她淚水盈眶地撲進教練懷裡,說道:「這三年真的太不容易了。」
當媒體稱她為「天才回歸」時,她搖頭否定:「我不是天才,滿分是練到嘔吐換來的。」
三、雙星爭輝:競爭中孕育的技術革新
全紅嬋和陳芋汐的競爭,已經重塑了女子跳台的競技高度。在2025年北京總決賽中,她們以350.88分奪得雙人冠軍,雙人項目的同步分始終保持在9.0以上,創下了國際泳聯稱為「人類同步性天花板」的新紀錄。這對組合的默契與技術,源自於彼此在單人賽場上的刀鋒相向和相互磨礪。
四、排名之外的無形價值
儘管目前排名世界第四,全紅嬋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積分的界限:
技術的推動者
她的6243D動作成為全球青少年跳水訓練的新標杆,全球女子跳台的407C動作使用率提升了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