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要修水渠,需徵調二十個勞力。」 里正遞上圖紙,縣太爺仔細查看後叮囑:「避開農忙,工錢按每日五十文算,由縣庫支出。」 另一個里正訴苦:「村裡私塾的先生走了,孩童們沒人教。」 他立刻讓禮房書吏登記:「下個月府學有秀才來任職,先派去南鄉代課。」
隨後是 「常平倉」 的管事來報糧情。常平倉是官府儲存糧食的倉庫,用於災年救濟。「現在存糧夠吃三個月,秋收後需再收五千石。」 縣太爺點頭:「通知糧商,不許囤積居奇,否則按律治罪。」 古代饑荒往往源於糧價暴漲,控制常平倉是知縣的核心職責之一。
這期間還會穿插各種雜事:驛站的驛丞來報 「京城信使明日到,需準備馬匹」;藥鋪老闆求批文 「引進了新藥材,想漲價三成」;甚至有百姓攔路喊冤,被衙役引到二堂 —— 這種 「非公開審理」 的案件,多是家庭糾紛,縣太爺會以調解為主,避免小事鬧上公堂。
午時:短暫休整,民生在心
午時(11 點至 13 點)是午休時間,但縣太爺很少能真正休息。他可能會帶著一兩個隨從,不穿官服到街上走走 —— 這叫 「微服查訪」。在茶館聽百姓閒聊,能知道里正是否虛報災情;在糧鋪看糧價,能判斷是否有人操縱市場;甚至在鐵匠鋪問一句 「最近打農具的多嗎」,就能了解農忙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