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封侯」後有多爽?放到現在,估計你做夢都要笑……!
壯志難酬與一步登天
西漢一朝,軍功封侯是無數將士的終極追求,這條道路並非坦途,充滿了難以預料的變數。其中,「飛將軍」李廣的命運尤為引人深思。李廣出身將門,弓馬嫻熟,膂力過人,史稱其「猿臂」,箭術更是出神入化,有射石沒鏃的傳奇記載。
自漢文帝時期起,他就投身於抵抗匈奴的最前線,景帝時參與平定七國之亂,作戰勇猛,奪得叛軍旗幟,聲名鵲起。進入漢武帝時期,匈奴為患愈烈,李廣更是成為漢軍倚重的重要將領。他一生經歷大小七十餘戰,長期鎮守邊郡,如右北平郡,匈奴人對其頗為忌憚,數年不敢入侵。史書記載其作戰生涯中斬獲頗豐,其治軍風格也深得士卒擁戴,士兵們敬佩他的勇武和體恤,願意追隨其出生入死。
這位戰功赫赫的老將,卻屢次與封侯失之交臂。究其原因,固然有其「數奇」(命運不濟)的成分,但也與具體事件相關。例如,他曾因在馬邑之謀中行動遲緩,未能按計劃誘敵深入,貽誤戰機而失去封侯機會;也曾因兵敗被俘(後設計逃脫)而功過相抵;還曾因私自帶兵追擊匈奴,雖有斬獲但兵力損失更大,未得封賞;更致命的是在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中,作為前將軍的他奉大將軍衛青之命,率部迂迴出東道,卻因缺乏嚮導而迷失方向,未能按時參與主戰場會戰,直接導致單于主力得以逃脫。
戰後,衛青遣吏責問李廣及其部下迷路詳情,意欲上報追責,剛直且自負的李廣不願受刀筆吏之辱,選擇了引頸自刎,他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封侯的夙願,成為「李廣難封」的典故,令後世扼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兒子李敢。李敢同樣從軍,並在漠北之戰中跟隨另一位戰功彪炳的年輕將領——驃騎將軍霍去病作戰。在此次戰役中,李敢奮勇爭先,因奪得匈奴左賢王(一說左部)的鼓旗,立下顯著戰功。
戰後,漢武帝論功行賞,李敢被賜予關內侯的爵位,關內侯是漢代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十九級,有爵號和一定的經濟待遇,但無具體封地,與擁有封地、可世襲的列侯相比等級較低,但仍是顯著的榮譽。李廣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卻抱憾而終;李敢憑藉一次關鍵戰役中的勇武表現順利獲爵。
從泥濘到紫袍:封侯路上的逆襲傳奇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階層流動相對活躍的時期,封侯拜將的故事中,不乏出身寒微者憑藉時勢與才幹實現人生逆轉的案例,詩人高適的經歷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適早年生活頗為困頓,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家道中落。
為了尋求出路,他曾長期在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帶)等地遊歷,過著類似遊學和干謁的生活,期間結識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彼此唱和,留下了不少詩篇。他的文學才華在當時並未立刻轉化為仕途的階梯,生活一度窘迫,史載其「客於梁、宋,以求丐為事」。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年近五十的高適才通過節度使張九皋的推薦,獲得了一個從九品下的封丘縣尉的小官職,仕途起步異常艱難且晚。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社會秩序陷入巨大動盪。次年,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今四川)。此時,高適正擔任蜀州刺史,他準確判斷形勢,及時組織兵力,親自趕赴河池郡(今陝西鳳縣)迎駕護衛,並向玄宗提出了重要的戰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