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車禍引發的資本海嘯
4月1日,小米集團港股單日市值蒸發800億港元,這場資本市場的劇烈震盪,源於一場發生在德上高速公路的小米SU7車禍事件。
這場事故不僅讓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陷入質疑,更暴露了企業在危機公關中的致命短板——當公眾期待真相時,小米的回應卻避重就輕,將輿論推向更深的漩渦。
事故還原中的「技術懸疑」
小米官方聲明稱,事故發生時車輛檢測到障礙物並減速,駕駛員接管後碰撞前時速為97km/h。但這份看似詳盡的聲明,卻對兩大核心問題避而不談:
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為何未介入? 在時速97km/h的碰撞前,號稱「行業領先」的AEB系統為何未能有效制動?業內專家指出,若車輛檢測到障礙物後僅提醒而未觸發AEB,可能暴露系統邏輯設計缺陷。
車門為何無法打開? 事故後車門鎖死直接威脅生命安全,這究竟是電路故障、碰撞觸發保護機制,還是車身結構強度問題?小米汽車至今未給出明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