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的連鎖反應:從技術爭議到信任崩塌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市值蒸發800億隻是表象,更深層的是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信心動搖:
社交媒體輿論場失控 微博話題#小米未回應車門鎖死#閱讀量破3億,有一些網友評論:「連車門都打不開,談什麼智能駕駛?」
行業對比加劇質疑 特斯拉、蔚來等車企事故後通常公布EDR(行車數據記錄儀)信息,而小米僅憑單方面聲明應對,被大家批「缺乏透明度」。
至暗時刻背後的深層危機
這場車禍暴露的不僅是技術漏洞,更是小米汽車戰略的先天缺陷:
過度營銷反噬品牌 從「媲美保時捷」到「重新定義智能駕駛」,小米SU7的高調宣傳拉高市場期待,但事故後的回應卻顯得蒼白無力,形成巨大落差。
造車邏輯遭遇拷問 網際網路企業跨界造車依賴「流量思維」,但汽車行業容錯率極低,一次事故足以摧毀用戶對「性價比安全」的信任。
監管風險迫近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啟動對智能駕駛事故的專項調查,小米肯定在未來會面臨更嚴苛的技術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