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光散盡,人群退潮之後,十五運跳水館留下的,遠不止空曠的場地,還有一個溫暖的故事在悄然上演。那是屬於全紅嬋的另一面,沒有鎂光燈追逐,卻更加動人。
幾個負責撤場的師傅,抱著一絲期待,小心翼翼地圍住了剛剛走下賽場的全紅嬋。或許他們心中並未抱太大希望,畢竟,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女,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奧運冠軍,是無數人矚目的焦點。
然而,全紅嬋卻停下了腳步。她臉上沒有絲毫的不耐煩,眼神里也沒有敷衍。她接過師傅們遞來的筆和本子,甚至是一些臨時找來的紙片,一筆一划,認真地簽下自己的名字。她的簽名,像一束光,照亮了師傅們黝黑而樸實的臉龐,笑容在他們臉上綻放。一位師傅舉著簽名,對著鏡頭憨厚地笑道:「拿到全紅嬋的簽名啦!感覺幹活都更有勁了!」這或許是這次全運會最溫暖的一幕,它無關獎牌,卻充滿了人情味。
聚光燈下的全紅嬋,是那個憑藉驚艷的「水花消失術」征服世界的跳水天才;而在燈光之外,她只是一個懂得感恩,保有純真善良的鄰家女孩。對她而言,簽名或許只是舉手之勞,但對這些默默付出的幕後工作者來說,卻是對他們辛勤勞動的莫大尊重和認可,是他們為賽事默默奉獻的最好回報。
然而,就在這溫馨一幕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B面故事,一個關於傷痛、堅持,和一個16歲少女「不完美」的回歸之旅。
11月12日凌晨,當大多數人沉浸在夢鄉時,全紅嬋在她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充滿成熟與感悟的文字:「沒有白走的路,對錯都是我的腳印。」配圖中,既有她與隊友的合影,也有頒獎台上的榮耀瞬間,更有那些不為人知的訓練花絮。這段話,仿佛一把鑰匙,開啟了她這次全運會征程的全部秘密。
時間倒回11月2日,女子團體決賽。這是全紅嬋時隔183天後,重返賽場的首秀。無數雙眼睛緊緊地盯著10米跳台上的那個熟悉的身影,人們既充滿期待,又帶著一絲擔憂。她還能再次展現那令人驚嘆的「水花消失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