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諷刺就在這裡——並非朱元璋命人「殺扶者」,而是制度本身讓人不敢動。幾百年後,民間才添油加醋,把「怕扶」變成故事,把「嚴君」變成暴君。可史書的沉默,比傳聞更說明問題:怕,不需要故事,它是真的。
官場如履薄冰,摔倒傳聞的「現實根」
洪武十八年後,朱元璋開始親理全國吏治。他廢中書省、整六部、修律法,所有文書都要層層核實。官員的簽章、印信、帳冊被嚴格審查,稍有疏漏就能牽出大案。那年發生的「郭桓案」,牽連千人,原因竟是漕運貪墨。史官說,「舉國惶懼」,真不是誇張。
再往後是「空印案」。地方官為圖省事,把空白公文蓋印備用,結果被查出後,連遠在邊陲的知州都受牽連。明太祖親批:「失職皆斬。」這是法紀,不是怒火。對官場而言,這種懲戒讓人學會一個字——避。避責、避言、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