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四個女兒,三個做了朱元璋兒媳一個出家,她們的結局如何?

2025-10-20     花峰婉     反饋
3/3
說真正悲涼的,還要數四女。

她嫁給的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史上記載不多的「最透明親王」。

她不是像皇后那般輔政掌權,也不是像次女那般遭遇婚變。而是像一陣風,來了,走了,沒有任何人記得。

成婚不久,王病早逝。兩人無子,爵位隨夫而除。作為王妃,她一生默默;作為女子,她連「子以繼血」的繁衍都被剝奪。

而她的命,無比寂寞。

歷史對她幾乎沒有留名,她的苦無人知曉。也許在即位體系中,她的死,不值一哀。但別忘了,這姑娘,也是徐達之女、是朱元璋的兒媳。

權力的洪流,沒有安排她的去處。她被流水帶走,連聲水響都留不下。

某種意義上,她才是最真實的大明皇室兒媳縮影——短命、無嗣、無聲,像深宮的風一掠而過,既不激起浮塵,也不改變任何東西。

最後,是那個最令人敬服的女子:徐妙錦。

如果說她的三位姐姐是將命運按部就班地「嫁」出去的,那麼她,則是那個主動說「不」的異數。

她不是不夠美,也不是品不夠端。相反,她不僅貌若天仙,更飽讀詩書,被譽為「冷美人」與「女諸生」。

她最大的不凡,在於她是唯一有機會成為皇后卻毅然拒絕朱棣示愛的女子。

史載,徐妙錦晚婚或乾脆未嫁,甚至面對朱棣「冊立為皇后」的聖旨時,以「臉上有麻,不可居中宮」的理由駁回;朱棣寵她至極,卻終而不得,反成終生遺憾。

有人說她選擇出家是「躲避權力」,也有人認為,她心存不滿、不願認朱棣的「靖難之舉」。而在我看來,她的拒婚與削髮,不過是一場以女性自尊為底線的靜默反抗。

這不是簡單的不婚主義——而是一段家族內部的痛苦割離。

她是朱棣的姨妹,更是馬皇后的陪嫁女主,多重關係交錯下,她知道這個天下的來路不正,也知道姐夫的皇位有待歷史審判。

加之姐姐的早逝與二姐的不幸婚姻,其實她早就看透權門榮寵的本質。

於是她選擇了廟門,而不入宮門。

佛門清燈,也許冷似孤雪;但終比深宮如淵,來得安穩。

而她這一生,雖未嫁,卻比太多人活得堅定、明白,也尊重自己。

她活成了一個結:既是徐家榮耀的遺民,也是明代女性與命運抗爭的絕唱。

把這四個女子擺在一起看,會發現一個極其諷刺的結構:

她們共享同一父親——明初第一功臣徐達;

她們都「嫁」給了一個姓朱的男人;

她們人生的軌跡,完全受控於「聯姻」這根看不見的繩索;

而命運之手,就在這根繩索左右拉扯——誰榮、誰辱、誰死、誰冷。

仔細梳理,你會發現:

-長女 被尊親王寵愛 25 年,終入皇后之列,風光大葬。

-次女 家道顯赫卻被逐府門之外,母子流落,朝廷無法干預家事。

-四女 婚姻空洞、無子孤獨,名字甚至泯滅在史冊中。

-三女 徐妙錦拒絕封后,自斷紅塵,於寂寂廟宇中活出「自己」。

這是家族、時代、父權與王權交織出的多重命運圖譜。

當朱元璋頻繁與功臣聯姻,不只是酬庸,更是牢籠——你以為你嫁的是皇子,實則你入的是權力困獸之營。

徐妙錦是困獸圖中的一根裂縫——她不是不配,而是她不選。

在龍床遍地的那個年代,她選擇了蒲團。

在我看來,真正偉大的女子,從不是站在男人肩上呼風喚雨的皇后,也不是踏入功臣之妻的光環之人。是那些在黑夜裡還能守住心的方向,不為榮辱所動、不為生死改義的人。

徐妙錦,是少數中的少數。

徐達以一人戰功開疆萬里,是朱元璋麾下「最放心」的戰將。

但我更願稱他為「女兒命運的策劃者」。

不是因為他不給女兒選擇,而是他把手下的軍功換來的,是她們一生命運的夜暗長廊。

不是每個豪門女都該進宮,不是每塊玉都要留在珊瑚珠簾下。

她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便是元勛之女、宗親之妻,也不過是時代的齒輪。

有人被捧出宮牆花光燦爛,也有人被關進無聲深井再無迴響。

終其一生,她們不是誰的妻、誰的兒媳、誰的王妃。

她們只是,徐達的女兒——活在功臣家庭的影子裡,被命運安排劇本,卻各有悲喜結局的女子。

而我們今日所能做的,唯有紀念,並思考那熟悉的命題:

所謂的「高嫁」,到底是榮耀、是代價,還是終究逃不過的牢籠?
呂純弘 • 95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