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球拍說話!」球迷熱切期待的賽場上,王楚欽與雨果卻屢屢錯過碰面——橫濱冠軍賽上王楚欽奮戰,雨果卻選擇了缺席;轉眼瑞典大滿貫,雨果風塵僕僕而來,王楚欽的名字卻悄然消失。這種「恰好錯過」的巧合,不禁讓人心生疑竇,其中究竟有何玄機?
兩人之間並非懼怕挑戰。他們的每一次交鋒都如同精心設計的搏擊劇目。4月澳門世界盃那場鏖戰還令人記憶猶新:王楚欽一路領先,雨果卻以強悍的韌性完成大逆轉。然而短短一個月之後,世乒賽決賽場上,王楚欽利落回擊,用一場4-1的完勝重寫結局。王楚欽的閃電前沖宛如一柄重錘,精準敲打雨果反手體系的要害;而雨果長程對攻的相持力,亦曾令對手束手無策。這你來我往的交鋒,早已結下彼此相知、彼此較量的宿命羈絆。
然而頂尖球員,豈是憑一時意氣做行程選擇?
答案顯然非簡單「躲避」兩字可概括。兩周內跨越兩大洲的三站高強度比賽,即使是頂尖運動員也難以承受如此重負。雨果的選擇尤其顯露職業競技的「算計之道」:他果斷放棄夾在中間的橫濱賽,以珍貴豁免權為自己贏得整整十日寶貴的休整時光,全心投入瑞典大滿貫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