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寂然,朱元璋手中玉椅忽擲而起,砸向太子。
朱標衣袍散亂,仍跪而不退。
終因朱元璋心軟父子情深,加之馬皇后亦進諫相勸,宋濂改判流放,倖免一死。
此一役,朝臣無不動容。
太子仁德之名由此更盛,文武百官皆知,若有不測,東宮尚存一線生機。
不久,藍玉案再起。
朱標知藍玉行徑不可久容,多番勸誡藍玉自省,藍玉不改其志,終至事發被誅。
朱標雖無法力挽狂瀾,卻以溫情化解一場更大的血雨腥風,護住東宮勢力未遭重創。
東宮班底至此愈加穩固。
朱元璋更公開言道:「朕若外出,太子監國,諸事悉聽太子裁決。」
如此信任,朝野上下盡知,朱標雖未登基,已是實質上的「准皇帝」。
兄弟親厚
大明天下安定時,朱元璋就將諸子分封列王,鎮守四方,藩屏京師。
諸王各擁兵權,號稱親王,實則隱存虎視眈眈之意。
朝堂內外皆知,帝國表面安寧,實則暗流涌動。
唯獨在這風起雲湧的王室之中,有一人如春風拂面,潤物無聲,便是皇太子朱標。
朱標自幼仁孝,寬厚待人,朝臣敬之,百姓頌之,在兄弟諸王心中,他更是謙遜如竹,柔中有剛。
朱元璋諸子,雖皆出身尊貴,卻性情各異,性格激烈者有之,貪縱者有之,心機深重者更不乏其人。
但面對朱標,這些平日裡目中無人的皇子們,皆如嬰童對兄長,言聽計從,恭敬有加。
其中尤以燕王朱棣最為顯著。
朱棣天性強悍,勇武絕倫,少時便隨父征戰沙場,身經百戰,頗有「朱家第二個朱元璋」之稱。
可即便如此,朱棣對朱標卻從未顯露輕慢之色。
每每入京朝見,必先謁東宮,稱一聲「仁兄」,執禮甚恭。
朝臣多有疑惑,朱棣何以對太子如此敬畏?
實因朱標待兄弟誠摯,未曾仗勢凌人。
諸王有事入宮,朱標總是親迎於前,言笑溫和,設宴款待。
席間不談朝政,只言家常,或憶往昔兄弟共戲之事,或關切地方民生,未曾稍露爭權之意。
朱棣雖心機深沉,屢有窺探之念,可每次對坐太子之前,見其溫潤如玉之風,自覺慚愧,心生敬畏。
除此之外,朱元璋對宗室賞罰,多有與朱標商議。
每遇諸王違制,朱元璋震怒欲加重典,太子常常設法調和,求情解圍。
久而久之,諸王無不心存感激,遇事必先通報東宮,望得一線生機。
更為微妙的是,朱標雖不顯山露水,實則已掌握兄弟生死之權。
朱元璋雖寵愛太子,但治國嚴苛,諸王稍有不慎,便有滅門之禍。
然只要太子一言,朱元璋多半從寬,諸王心知肚明,太子之言,重於天命,誰敢輕犯?
朱棣尤明此理,雖胸有雄心,亦知朱標在時,朝野一心,諸王歸附,謀逆之念難以施展。
更何況,朱標待朱棣極厚。
幼時兄弟間曾同習武藝,朱標見朱棣聰慧勇武,常稱讚不已,屢向朱元璋薦舉其功。
燕王府內亦得太子多方支持,兵權穩固,府中上下感恩東宮。
兄弟之情雖溫,權力之衡卻冷,朱棣心中明鏡似懸,朱標在,則諸王無從起事,動則失義,敗則永寂。
正因如此,朱棣雖屢被削權,心有怨意,仍不敢露鋒於朱標之前。
燕王府中亦有密言:「大哥若登基,我輩當效死輔佐,他日若他不在,局勢方可再議。」
朱標未登基已鑄帝國之穩定,若得長壽,靖難或將永不得發端,歷史改寫。
只可惜,天意弄人,一代仁君英年早逝,兄弟之間的無形枷鎖也隨之崩解...
英年早逝
公元1392年,應天府城內瀰漫著異樣的肅殺之氣.
百官行色匆匆,宮闈深處,朱元璋目光呆滯地坐在龍榻之側。
不久前,他最鍾愛的長子、被視為大明未來希望的皇太子朱標,竟在一次平常的巡幸途中突患急疾,轉瞬間病入膏肓。
朝醫束手,秘方無效,數日之內,朱標便氣息奄奄,命若遊絲,直至氣絕。
得知消息,朱元璋這位雄主帝王也忍不住悲痛不已,仰天長嘯,聲震殿宇。
朱標驟逝,猶如巨石投湖,掀起朝野驚濤駭浪。
朱元璋性情大變,往日勵精圖治的鐵血皇帝,瞬間化作白髮孤翁。
他痛失愛子,性情愈加乖戾多疑,朝中宿臣相繼告退,朝局動盪不安。
更可怕的是,東宮原本苦心經營十餘年的穩固局面,也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朱標一生仁德為本,平衡著諸王與朝臣之間的微妙關係。
他在世時,兄弟諸王雖心存異志,卻敬其仁心,不敢輕舉妄動,朱棣更是知道,若兄長繼位,諸王之權必受約束,卻可得一寬厚仁君,不致株連宗室。
但朱標一去,局勢驟變。
朱元璋倉促冊立年幼的皇太孫朱允炆為皇太子。
朱允炆文弱書生,毫無父親那般手腕與威望。
朝中宿老雖口稱輔政,實則心懷異志,諸王更是暗自揣度,昔日東宮所系之網已散,正是翻雲覆雨之機。
朱棣尤其清楚,自己再無那位能壓得住心火的仁兄。
靖難之念,正是在朱標驟逝之後,於朱棣心中生根發芽。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改元建文,朝堂更趨紊亂。
新帝志在削藩,誓要削弱宗室兵權,以穩固皇權,此舉若在朱標在世之時,或可循序漸進,以柔克剛,不致激起宗室反彈。
可惜建文帝心急手重,連廢數王,逼得燕王朱棣走投無路。
更重要的是,朱標在時,諸王雖心懷芥蒂,皆知太子仁德寬仁,朱棣尚有兄情羈絆,絕無起兵造反之意。
如今兄長已逝,親情之網破碎,建文帝又步步緊逼,燕王遂決意起兵靖難。
建文四年,朱棣平定天下,登基稱帝。
歷史便在這驟然夭折的一瞬,徹底改寫。
朱標之去,既是大明江山最沉痛的失衡,也是宗室諸王權謀騰挪的契機。
一代仁君未竟其志,大明從此由仁政寬治,轉入鐵血肅殺。
今日觀史者無不扼腕嘆息,若朱標不死,大明王朝或可步入盛世,靖難之禍不至爆發,帝國江山當更穩固繁榮。
可惜天不遂人願,仁者早逝,亂局由此而生,兄弟手足相殘,天下風雲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