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為何一生不穿黃色龍袍?也沒有自稱朕,反而自稱官家?

2025-07-18     花峰婉     反饋
1/3
宋朝皇帝為何一生不穿黃色龍袍?也沒有自稱朕,反而自稱官家?

《——【·前言·】——》

宋朝皇帝說話不喊「朕」,身上不穿黃色龍袍,自稱「官家」,穿紅袍上朝。這種「不像皇帝」的作風讓很多人誤以為他們性格軟弱、朝政溫吞。事實並不簡單。朱門黃瓦不代表實權,稱呼和顏色的選擇背後,是趙宋皇權對制度、文化和合法性的深度調整。這一切,從趙匡胤穿黃袍登基開始說起。

從黃袍加身,到避黃如火

趙匡胤出現在歷史舞台,是靠兵變起家。陳橋驛「黃袍加身」那一刻,不僅改寫五代十國的劇本,也帶來一個微妙的身份焦慮。他不是正統王朝的繼位者,也不是士族共推的共主,而是靠部下推舉、兵變上台。即便登基成功,合法性的問題始終揮之不去。

皇帝一旦不靠血統或正統繼承上位,就得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趙匡胤選擇的是「降低皇帝的神聖感」,拉近與文臣之間的關係,同時淡化「皇權即神權」的傳統說法。他穿過一次黃袍就沒再穿,是有深意的。這不是忌諱顏色,而是要劃清自己與前朝殘暴皇權的界限。

宋朝建立後,趙匡胤開始有意識地給皇權貼上一個「新標籤」——理性、務實、親民。黃袍金線是大唐、後周時代皇帝的標配,不但象徵天子身份,還代表至高無上的威嚴。趙匡胤不繼續使用,是為了讓趙宋不那麼像舊朝殘餘。他不是把自己看得低,而是故意放低皇帝架子,增強「可控性」。

這並不等於他放棄權力,相反,這樣的設計更穩固。宋代皇帝不穿黃袍,轉而改穿硃紅色朝服,正是這種平衡下的產物。紅色屬火,按五行推演,趙宋奉「火德王朝」,用硃色自居,也合理論框。不是不講排場,是排場換了思路。

不僅衣著在變,連「皇帝」兩個字的表達也開始繞彎。唐朝皇帝滿口「朕」,高高在上,趙匡胤卻把自己稱作「官家」,一來好聽,二來不扎耳。百姓聽見「官家」二字不會感覺陌生,也不會覺得遙遠,這種自稱在五代時期就有人用,但趙匡胤把它官方化了,從此變成宋朝皇帝的標配稱呼。

「官家」聽起來像地方豪紳、家族家長的叫法,少了些神聖感,多了些世俗感。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讓臣民感到舒服,還方便皇帝插手朝政。宋代皇帝喜歡親政,常常直接批奏,動不動就出現在議政前線。官家不是裝謙虛,是制度需要的表達方式。

穿黃袍是舊傳統,穿紅袍才是宋人邏輯。自稱「朕」是高高在上的代名詞,自稱「官家」是給皇權加了一層文治糖衣。趙匡胤之後,趙光義、趙恆、趙禎都繼續這個設定。皇帝不靠天威壓人,靠制度和文化維持統治。即便到了宋仁宗、宋神宗時期,連御前奏章和朝廷儀制也嚴格規定顏色、稱呼,統一成一種「趙宋風格」。

這個風格不是懦弱,而是一種「表面平和、實則集中」的權力策略。別人靠震懾,趙家靠親民;別人用威壓,趙家用禮儀。宋朝皇帝不喊「朕」,不穿黃袍,是為了讓權力穿上一件看似文弱的外衣,實際上更方便操控。

官家的語言邏輯:稱呼背後的政治心機

開國之後,趙匡胤在很多方面都留了心眼。光說「官家」這個稱呼,不僅流行於朝廷,還傳到了民間。史書和筆記記載,百姓說起皇帝,口頭常用「咱官家」「咱朝廷」「咱公事」,語氣親切,幾無畏懼感。這種語言塑造不是偶然,而是整個宋代政治文化有意經營的結果。

「朕」這個字,象徵皇權絕對性。從秦始皇一統六國起,「朕即天子」,是制度核心詞彙。趙匡胤拒絕使用「朕」,是在否定「皇帝高於一切」的傳統,而不是否定皇帝權力。他想做的是:「皇帝依舊是一家之主,但是一家人說話不必太硬。」從「朕」變成「官家」,就像從冷宮搬到暖閣,聽起來不震懾,卻照樣有權。

宋代文人地位高、士大夫政治參與深,皇帝不能擺臉色壓人,得擺理服人。「官家」這個稱呼最妙的地方在於,它不顯權威,卻能協調權威,既能壓住場,又不讓文臣覺得被冒犯。皇帝不再是「朕以為然」,而是「官家命你去做」,語氣輕了,管用一點沒少。

宋仁宗時期,這種稱呼體系進一步制度化。不止皇帝,連皇后也稱自己「官家妾」,妃嬪稱「宮官人」,連太監也會說「奉官家聖旨」。「官家」成了官方內部語言體系的核心代稱,有時候比「皇上」更有真實感。

文獻中多次出現「官家齋居不食」、「官家遣人宣旨」,都不是虛飾,而是對宋代皇權表達方式的真實反映。趙宋皇帝不是不自信,而是太清楚,自己掌握的是制度王朝,而非靠武力維穩。

此外,宋朝還取消了跪拜叩首中的一些繁瑣禮節,替換成「朝賀禮」。臣子上朝不用三跪九叩,改為俯身致敬。這套簡化禮制,是為了提升政治效率,也是為了凸顯「士大夫可以議政」的文化氛圍。皇帝退一步,士人上前一步,形成宋代獨有的「文治共識」。

從服飾到語言,從禮儀到制度,宋朝皇帝不打「王霸」路線,而打「秩序」牌。這種自稱不是弱,而是一種含蓄的強。皇權看似溫和,實則精準;看似親民,實則掌控。宋代的「官家」,並非擺設,而是制度設計里最鋒利的軟刀子。

黃袍退場,紅袍登基:一場禮制的自我克制

大多數人印象中的皇帝,一身黃色龍袍、身披繡有五爪金龍的袍服,走哪都自帶聖光。這種形象並非虛構,而是從唐代確立至明清延續的傳統。但唯獨宋朝例外,從趙匡胤到趙構,無一例外穿的是硃紅色朝服。為什麼黃袍到了宋朝就成了「禁色」?

黃是土德之色,秦朝定天下,奉土德稱黃,黃袍因此成為皇權專屬。到了漢唐,更強化了黃為天子象徵,是「中正之色」,象徵「中土天子」,不可他人僭用。趙匡胤也穿過黃袍,但只限於「黃袍加身」的兵變那一晚。之後再未出現大張旗鼓的「龍袍黃服」。

宋朝為何主動捨棄黃袍?首先是意識形態自覺。趙宋政權建立於五代十國之後,一個兵戎割據、禮崩樂壞的混亂時期。趙匡胤上位靠兵變,自知正統不穩。如果繼續沿用「黃袍天命」,必然引起士人、文臣對其合法性產生質疑。與其繼續強化「天子神權」,不如主動弱化象徵,用紅色表達政權新意。

紅袍制度也展現出宋朝政權的「去神聖化」意圖。在五代時期,皇權與宗教相互勾連,皇帝動輒稱自己為「真命天子」、「天地之主」。趙匡胤反其道而行之,把皇帝從「神」拉回「人」,讓其像一位理政的家主、一位世俗的權責承擔者。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83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15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4K次觀看
呂純弘 • 30K次觀看
呂純弘 • 22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