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丞相的猜忌,在胡惟庸案中達到了頂點。胡惟庸被指控謀反,朱元璋藉此機會,大肆株連,處死了數萬人。隨後,他以此為藉口,宣布廢除丞相制度,取消了中書省。這一舉動,徹底結束了中國延續千年的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廢除後,所有的政務都直接彙集到皇帝手中。皇帝成為了唯一的決策者,所有的奏章都由皇帝親自批閱,所有的指令都由皇帝直接下達。朱元璋的本意,是想讓皇權更加集中高效,杜絕權臣尾大不掉。
然而,這一決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皇帝的工作量呈幾何級數增長,一個人的精力根本無法處理如此龐大的國家事務。 即使是勤勉如朱元璋,也感到力不從心。這使得明朝的行政效率大大降低,許多政務無法及時處理。
更重要的是,廢除丞相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缺乏制約。一旦遇到昏庸或懶惰的皇帝,國家政務就可能陷入癱瘓。同時,皇帝直接面對所有事務,也更容易被身邊的小人蒙蔽。宦官因此有了更大的機會幹預朝政,他們逐漸成為了皇帝和朝臣之間的「中介」,權勢日益膨脹。 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與廢除丞相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朱元璋廢除丞相的決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權臣的出現,但卻打破了原有的權力制衡,使得皇權過度集中,並為後世的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這個看似徹底解決權臣問題的「妙計」,卻成為了明朝日後諸多困境的源頭之一。
明英宗御駕親征
明英宗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兩次登基的皇帝。他第一次在位時,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做出了一個極其荒唐的決策——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遇慘敗,自己也成了俘虜。皇帝的魯莽行事,將大明帝國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瓦剌是明朝北方的游牧民族,經常對邊境進行騷擾。公元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攻打明朝邊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極力鼓動下,決定御駕親征,以顯示大明天威。王振出身卑微,對軍事一竅不通,卻一心想藉此機會撈取政治資本。
御駕親征本應是一件慎重的大事,需要周密的部署和準備。然而,明英宗和王振卻頭腦發熱,倉促出征。他們沒有充分的戰略規劃,軍隊也缺乏必要的物資補給和訓練。這場遠征,從一開始就註定是災難性的。
當明軍行至土木堡時,遭遇瓦剌軍隊的伏擊。由於明軍指揮失誤,加上糧草不濟,士氣低落,很快便陷入了混亂。明英宗被困,王振被亂軍所殺。這場戰役,明軍死傷慘重,二十多萬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包括英國公張輔在內的眾多文武大臣殉國。 更令人震驚的是,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生擒活捉。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次巨大恥辱。它不僅導致了明朝國力的大幅削弱,也使得北京城一度面臨被攻陷的危機。幸虧在於謙等忠臣的力挽狂瀾下,京城才得以保住。
明英宗御駕親征的決策,充滿了個人意氣和宦官的慫恿。他作為皇帝,未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盲目聽信佞臣,對複雜的軍事形勢和國家安危缺乏正確的判斷。這次魯莽的行動,不僅葬送了無數將士的性命,也使得自己和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土木堡之變,成為了警示後世君主切勿輕率用兵、盲目親征的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