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九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
當時的書都是手抄本,錯誤百出,價格昂貴,馮道建議用雕版印刷,統一文本。
這個提議獲得批准,從932年開始印刷,一直到953年才完成,前後21年。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官方印書,意義重大。
一是保存了文化。五代亂世,多少典籍在戰火中消失,馮道主持印刷九經,為後世保留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是普及了教育。印刷書比手抄書便宜得多,讀書人增加了,文化得以傳播。
三是建立了標準。這套印本被稱為"五代藍本",成為後世校勘古籍的重要依據。
宋朝建立後,這套印本被繼續使用,可以說,沒有馮道的九經印刷,就沒有宋代的文化繁榮。
晚年,馮道寫了一本書叫《榮枯鑒》,又叫《小人經》。
這本書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智慧,核心觀點是:順應時勢,保全自己。
書中寫道:"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什麼意思?善惡都是人定義的,聰明人不會被這些定義束縛。
"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世界有規律,明白人要順應規律。
"珍惜名譽的人反而最容易損害名譽,愛惜身體的人得以保全身體。"
這些話聽起來圓滑,實際上是血淋淋的政治現實。
五代時期,53年換了5個朝代,14個皇帝。平均每個朝代10年,每個皇帝3年多。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你堅持忠於某個皇帝,結果只有一個:死。
馮道選擇了另一條路:忠於國家,忠於百姓,忠於文化,皇帝可以換,國家不能亡。
這種選擇在當時是對的,如果所有大臣都殉節而死,誰來治理國家?誰來保護百姓?
歷史的複雜面相
馮道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宋朝史學家罵他無恥,為什麼?因為宋朝政治穩定,皇帝不常換,大臣可以從一而終,他們站在承平之世,當然看不慣馮道的做法。
現代史學家為馮道翻案,為什麼?因為我們理解了五代的複雜性,在那種環境下,馮道的選擇是理性的,甚至是必要的。
馮道的一生證明了一個道理: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完美的忠誠在現實中往往行不通,關鍵是要在妥協中堅持底線。
他的底線是什麼?不傷害百姓,保護文化,維持秩序。
在這個底線之上,他可以服務任何皇帝,可以在任何朝代當官。
這種選擇看似無原則,實際上體現了更高層次的原則:對民族、對文化、對歷史的責任。
今天的人也面臨類似選擇,在變化的時代里,如何堅持內心的準則?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初心?
馮道給出了他的答案:不要被表面的忠誠綁架,要看到更深層的價值;不要為了虛名而犧牲實際的作用;在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對人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