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要馮道寫文書,通告三軍散夥。
馮道不慌不忙:"大王打了這麼多年仗,眼看就要統一天下了,為了這點小事發火,不值得,下屬說錯話,您不聽就是了,萬一敵人趁亂攻過來,損失的還是您啊。"
李存勖聽完,氣消了大半。
這就是馮道的本事,別人勸諫要死要活,他輕描淡寫幾句話,事情就解決了。
十朝元老的權力遊戲
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馮道當上翰林學士,正式進入權力核心。
三年後,李存勖死了,李嗣源當皇帝,史稱後唐明宗。
新皇帝上台,最怕的就是舊臣造反,李嗣源對馮道說:"你在先帝那裡很受寵,我信得過你嗎?"
馮道回答:"陛下,我只忠於這個國家,不忠於某個人。"
這話說得巧妙,既表了忠心,又沒把自己綁死在某個皇帝身上。
李嗣源很滿意,927年直接讓馮道當宰相。
當了宰相的馮道,展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他從不參與朝中的派系鬥爭,誰來拉攏都是和和氣氣,誰也不得罪。
別人問他政治立場,他總是模糊回應,時間長了,大家都摸不透他的底細,摸不透就不敢得罪,不敢得罪就只能重用。
933年,李嗣源死了,兒子李從厚繼位,四個月後被義父李從珂趕下台。
關鍵時刻來了,皇帝跑了,新皇帝打進京城,文武百官怎麼辦?
馮道做出了選擇:率領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
這個選擇救了所有人的命,也保住了自己的相位。
李從珂當皇帝後,問馮道:"你為什麼背叛先帝?"
馮道淡然回答:"我沒有背叛任何人,我忠於的是這個朝廷,這個百姓,皇帝跑了,朝廷還在,我的職責就是維持秩序。"
李從珂無話可說。
936年,更大的考驗來了,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攻打洛陽,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石敬瑭建立後晉,當了契丹的兒皇帝。
馮道又一次做出選擇:繼續當宰相。
這次選擇引來無數罵聲,後世史學家說他"無廉恥",說他是"奸臣之尤"。
馮道怎麼看?他寫了篇《長樂老自敘》,裡面有句話:"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
什麼意思?他認為自己問心無愧。
石敬瑭信任馮道,把軍政大權都交給他,馮道也確實有本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942年,石敬瑭死了,兒子石重貴繼位,馮道繼續當宰相。
946年,契丹大軍南下,滅了後晉,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召見馮道。
耶律德光問:"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馮道回答:"現在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救得。"
這話說得契丹皇帝很舒服,耶律德光當場任命馮道為太傅。
更重要的是,馮道趁機勸耶律德光不要濫殺漢人,這個建議被採納,中原百姓躲過一場浩劫。
契丹在中原待不住,撤退了,劉知遠趁機建立後漢,馮道又成了後漢的太師。
951年,後漢滅亡,郭威建立後周,馮道繼續當太師。
954年,馮道病逝,終年73歲,從25歲入仕到73歲去世,整整48年,其中40年在朝廷核心,20多年當宰相。
九經印刷的文化功臣
馮道不只是個政治家,還是個文化人。
932年,他向後唐明宗提出一個建議:印刷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