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說,林黛玉和賈寶玉的相遇,全是來源於一場報恩。
絳珠仙草得到了水的滋養,來世便將這些水化為眼淚,全部償報給前世的恩人。
從愛情的角度來看,兩個人之間有著前緣的羈絆,所以賈寶玉才能在見到林黛玉的第一眼就說出「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這種話。
前塵羈絆,再續良緣,何其動人。
而薛寶釵和賈寶玉,則更像是世俗眼中門當戶對的一對佳偶。
相比起林黛玉來說,薛寶釵更貼合封建大家長眼中的賢內助的形象。所以賈府才不顧賈寶玉的反對,精心製造了一起替嫁風波。
《紅樓夢》之所以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吸引如此之多的讀者,這跟其中清新脫俗的愛情橋段是脫不開關係的。
世人皆俗,情情愛愛,最是動人心弦。愛情的話題,也是一個不朽的話題。
當然,如果僅從愛情視角來解讀《紅樓夢》,那未免有些失之淺薄。
這本小說所包含的內涵,絕不僅僅停留在小情小愛之上。
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對於《紅樓夢》同樣適用。一千個視角,或許就能讀出一千本《紅樓夢》。
社會學家,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時代的興替,看到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結局。
「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句話描述的是賈寶玉家,描述的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同樣也描述的是整個清朝,整個封建社會。
不管是清朝還是整個封建時代,它們剛剛建立的時候,都會被人們認為是新生的社會事物。
封建時代的開始,結束的是奴隸制社會的亂局。
大一統的王朝將天下政權歸一,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四海太平,潛龍在淵。
而清朝結束了明朝末年的亂局,讓社會秩序又重新回歸到統一的局面,也讓老百姓能夠在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當中生存和發展。
雖然清朝的建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涉及到滿漢民族之爭,但這一朝代也從來沒有被排除到傳統體系之外。
任何一項新興事物的發展,總是從最令人期待的狀態出發,逐漸走向頂峰,而後又開始步入下坡路。
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同樣也是如此。
賈元春回賈府省親的時候有多麼自得,她在宮中去世的時候就有多麼落魄;
賈寶玉一開始的狀態有多麼天真,他在最後出家時的對比就有多麼令人心痛。
女性主義者從這本小說中看到的,是在封建時代誕生的男女平權思想和女性解放思想。
賈寶玉在書中說過一句名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作者藉由賈寶玉的第一視角,把鍾靈毓秀四個字妥貼的安放在了女性的身上。
金陵十二釵當中,林黛玉蕙質蘭心,薛寶釵知書達理,探春堅強勇敢,王熙鳳膽大心細……
書中的每一位女性角色,包括晴雯和襲人這些賈府的下人,都被刻畫的有血有肉,形象極其立體。
從林黛玉這位女主人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女性的抗爭。
她可以鼓勵賈寶玉脫離科舉考試的漩渦,可以在賈府的風雲變幻中堅強求生,可以在某些心思敏感之時大膽表露出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覺醒呢?
當然,我們還能從賈寶玉對於大時代的控訴中,看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反抗封建制度壓迫與剝削的精神。
我們能從怡紅院的點點滴滴中,看到「存天理滅人慾」的可怕之處;我們能從和尚與道士的對話中,看到時代洪流流轉不息的宿命。
拋開文學價值,這本書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中國古代手工藝研究……種種有關藝術的發展脈絡,我們都能從這本書中看到痕跡。
所以,人們才會將《紅樓夢》評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這本書實在包羅萬象,絕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
明朝小說,各有千秋
在四大名著中,除了清朝時期的《紅樓夢》之外,另外三本《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都是成書於明朝時期的古典小說。
作為四大名著其中之三,這三本小說同樣各有千秋。
對於中國的兒童來說,最熟悉的古典小說莫過於《西遊記》了。
被翻拍成經典影視劇的《西遊記》,一定意義上成為了中國兒童童年的代名詞。
但其實,除去神話色彩之外,這本書包含的意義也頗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