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刊刻的《九章算術》。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
謀士還要熟讀經典,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這是每個謀士的基本功。相對於數學,經典儲備聽起來有點「虛」,但它是謀士至關重要的「軟實力」。諸葛亮在出山後,常常引經據典,用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在讓甘夫人配葬劉備陵的上疏中,他用了:
「《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故《經》云:『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好惡而民知禁』。」
各種儒家經典,可以說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讓對方在強大的理論攻勢下難以招架。
諸葛亮不僅熟讀儒家經典,還熟讀法家經典,他曾手抄《申》《韓》《管子》《六韜》等法家名著,作為太子劉禪的學習教材。而在其《誡子書》中,我們又能看到他對道家思想也是相當精熟。
再來看曹操陣營最重要的謀士之一——荀彧,他出生於名門望族,自小受到優質的教育和廣泛的文化薰陶,熟讀經典,博學多才。投奔曹操後,他為曹操提出一個戰略構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一開始很猶豫,荀彧引經據典,說什麼「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把曹操比作晉文公、劉邦,讓曹操自我陶醉中接受「挾天子」則霸業可成的建議。曹操被這套理論說服,隨即「搶到了」漢獻帝。
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則跟郭嘉有關。曹操出征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將士經過麥田時,不得踐踏莊稼,否則斬首。結果有一天曹操自己騎馬時,馬匹受到一隻斑鳩的驚嚇,躥入麥田,踏壞一大片麥子。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按軍法處置。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自己要以身作則才能服眾,當即抽出隨身佩劍要自刎。這時,謀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於尊」的典故為其開脫。曹操本來就是在表演,聞聽此言,立即說:「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用割下自己一束頭髮作為懲罰。由此可見,如果不是郭嘉引經據典,那麼曹操的這齣戲很難收場。
相比之下,反而是今天的我們由於信息過量,還要掌握相應的信息「處理」能力。每個人都要學會在信息海洋中來去自如,培養認知能力和批評精神,如果沒有這種信息「處理」能力,就會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沒,容易變成一個淺嘗輒止的知道分子。
運籌帷幄需要的其他技能
謀士對地理地貌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主公提供正確的建議。漢朝開國元勛之一的張良,出身於戰國時的韓國貴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才華橫溢。他精通地理,當初劉邦剛下南陽時,秦軍退守宛城,頑強抵抗,讓劉邦很是糾結,這個城到底打不打?劉邦認為這個城池太難啃,不如直奔咸陽。張良卻說萬萬不可,宛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失去宛城,糧草難補給,軍心會動搖。更何況宛城的地理位置,可能會給劉邦軍背後橫插一刀,到時腹背受敵,會進退失據。劉邦接受了這個勸告,硬是啃下宛城,為之後的統一大業奠定基礎。
再以諸葛亮為例,他因為熟知地理地貌,才能在隆中為劉備提出一套靠譜的戰略規劃: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不懂地理地貌,是無論如何說不出上面這番戰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