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一項針對 11 種鋰離子的研究數據表明,在實現 250 次循環之後,電池容量都會發生明顯的衰減。 當實現 300~500 次循環之後,電池容量就會下降到原有的八成。 這是什麼原理? 有資料顯示,當對鋰離子電池深度充放電時,正負極的材料結構會被破壞。而鋰離子電池主要是依靠鋰離子在正極與負極之間的移動來工作,一旦容納它們活動的空間變少,電池容量也就會相應變低。 所以,相比於「滿充滿放」,「多次少充」才是更適合現在手機的充電習慣。 除了充電前後的電量,另一個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同樣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
先插手機還是先插充電器?
是先把插頭接入電源,再用數據線連接到手機,還是先把數據線連接到手機,再把插頭接入電源? 答案是:前者。 都是充電,這樣的細微差異會有什麼影響呢? 這裡要引出一個知識點:中國居民用電的電壓是 220V,但手機充電器的電壓卻往往在 5V 以內,在給手機充電時,充電器會將高壓電流通過變壓器轉變為低壓直流,再輸送給手機。 此時,若是將充電器接入手機再插到電源,可以視作直接把手機接在電源上,則可能輸出浪涌電壓;而反過來,插頭先插,它已經是接通狀態了,輸出已經穩定在 5V 左右,從而不太會出現浪涌電壓。 浪涌,又名突波,是指超出正常工作電壓的瞬間過電壓。有時你插拔開關看到的閃亮火花,大多就是浪涌。雖然時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長久下來卻能給手機電池帶來不小的損害。 而先把充電器插好,再連接手機時,這種情況就幾乎不會發生了。除非電流本身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