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再炒電池禁令,難阻中國鋰電企業赴美投資熱

2024-01-30     邱真茗     反饋
2/3
背靠大眾集團的國軒高科,無疑是目前在美布局最為高調的中國鋰電企業,其大手筆投資的三大生產研發基地近期也相繼傳出新進展,除了自有品牌戶儲產品在弗里蒙特工廠下線,其密西根州項目據當地媒體報道也將在本月底啟動地面平整工作。

上述玩家之外,上周密西西比州州長泰特·里夫斯(Tate Reeves)還宣布將尋求州議會撥款,為億緯鋰能參股興建的一座動力電池工廠提供3.5億美元財政補貼。根據里夫斯介紹的信息,該項目由億緯鋰能與三大商用車巨頭帕卡(Paccar)、康明斯、戴姆勒卡車(Daimler Truck AG)共同投資19億美元,億緯鋰能持股10%並提供鋰電專有技術,後三者則各擁有30%股份,建成後將為重型商用車提供長壽命磷酸鐵鋰動力電池。

從去年推動地方立法限制中國科技企業,到當下為億緯鋰能項目好話說盡,里夫斯前倨後恭的變臉表演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投資是硬道理」,在唾手可得的經濟與民生效益面前,美國地方官員往往也很難強硬下去。

億緯鋰能新項目的股權結構和商業模式設計,無疑為其他電芯製造企業提供了新的啟發,由於美國IRA法案13401條款對中大型商用車(MHD)提供最高40000美元的稅收抵免,且未施加FEOC要求,因此可被作為中資企業在北美動力電池供應鏈的可行切入點,億緯鋰能僅僅10%的持股比例,也為後續潛在的政策變動風險提供了緩衝。

而在產業鏈上游,材料廠商,尤其是石墨材料廠商目前已經成為在美投資的「急先鋒」,中國宣布對石墨相關物項進行出口管制後,這一產業環節投融資熱度更是如同烈火烹油。在這一熱門賽道,中資操作手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儼然正窮舉遍歷所有可能的市場進入路徑。

例如全球第一大負極材料供應商貝特瑞去年宣布,擬認購澳洲新能源材料企業Evolution約10%股份,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後者則可能依託其位於坦尚尼亞的石墨礦資源,在美國投資負極材料加工廠。

當前美國石墨材料領域風生水起的當紅明星—Graphex Technologies,同樣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儘管看似已經在2023年底與中資母公司烯石電車新材料分拆,並著力強調其「符合拜登政府的IRA法案嚴格合規要求」,不過觀察者網梳理後發現,Graphex主導量產工藝開發的CTO是曾供職於杉杉科技、萬鋰泰、山東億維等國內知名企業的李興濤(Frank Li),材料研究負責人則是武漢理工大學副教授羅立群,重重股權迷霧之後,依稀是遊走在石墨產業和資本市場的東北大鱷身影。

相比之下,碳材料導電劑巨頭天奈科技則選擇直接以全資子公司在美布局,儘管如觀察者網此前所分析的,該類輔材企業所受政策限制相對較少,甚至一定條件下可豁免FEOC,不過「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地直接落地,又缺少如國軒案例中的歐美巨頭背書,仍然可能激起相當反彈。天奈美國項目日前就已被共和黨眾議員傑克·拉特納 (Jake LaTurner) 鎖定,汙衊稱「Cnano USA是一頭披著羊皮的狼,對美國的國家和經濟安全構成明顯威脅」,並呼籲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應與國防部官員一起商討如何應對。

天奈科技的遭遇,提示中國鋰電企業不可掉以輕心,觀察者網與業界人士交流中也感到,一些企業負責人對在美投資的非商業風險抱有僥倖心態,仍將在美產業投資視為人傻錢多速來的難得機遇,認為只要工廠建起來,形成就業和納稅的持續貢獻,無論如何最終也能有個「說法」,在冗長的美國式政策拉鋸中,投資可能已經輕鬆回本。不過近期傳出的美國車企與韓國電池廠商利潤分配糾紛,顯示出這樣的算計絕非萬全。

值得注意的是,同在本月,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舉行聽證會,審查聯邦電動汽車扶持措施,該委員會主席、民主黨巨頭喬·曼欽(Joe Manchin)嚴詞抨擊美國財政部和能源部高官,認為其出台的中國鋰電限制細則故意「放水」,要求立即大幅加碼限制措施:「首先,在擬議的指導中,政府將IRA關鍵礦產採購百分比要求削減了一半,這公然違反了國會直接寫入法律的數字。他們正在提出虛假的』關鍵礦產自由貿易協定『。你不能認為印度尼西亞將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國家,而且,最近政府提出的FEOC規則,推遲了我們寫入IRA的最後期限,坦率地說,似乎一些執行該法律的人還沒有讀過它或真正理解我們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