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永樂年間,以中華帝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已經在東南亞形成規制,據統計,公元十五世紀前後,向中國朝貢的亞洲國家就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五個。
尤其是在鄭和下西洋,向東南亞各國宣示國威後,蘇祿國對大明帝國的崇拜更是到達了頂峰。
於是,1417年,為了給明王朝上貢,蘇祿東王巴都葛叭答刺與其他二王攜眾三百,開始了北上之行。
巴都葛叭答刺的船隊一到福建泉州登岸,便受到了明朝官員高級別的接待,鼓樂喧天,彩旗招展,在福建當地官員的簇擁與盛情款待下,開始由陸路直上南京。
同年盛夏時節,巴都葛叭答剌一行三百四十餘人到達南京 ,覲見永樂大帝朱棣。巴都葛叭答剌將蘇祿王國極為珍貴的珍珠、寶石、玳瑁等作為貢品悉數獻給明帝國,
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明帝國,自然不會讓蕞爾小邦吃虧,不僅將巴都葛叭答剌等三位首領分別冊封,還賜給他們大量玉石黃金,綾羅綢緞。
在南京盤桓整整二十七日後,心滿意足的三王率眾踏上了回國的歸途。然而,在此次返程中,意外卻發生了。
客死德州,修墓築陵
九月本該是秋高氣爽的天氣,蘇祿三王率出訪團,乘舟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心情也是格外愜意。
但誰曾想,當他們行至山東德州地界時,年邁但身子骨還算硬朗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估計是由於水土不服,竟然突然病倒,臥床不起。
儘管德州本地的明朝官員盡了很大的努力,請來當地名醫為其診治,但仍舊無力回天,巴都葛叭答剌在異國他鄉溘然長逝!
噩耗傳來,朱棣對巴都葛叭答剌的逝世尤為重視,下旨命禮部郎中陳士啟代表明朝廷親赴德州祭奠,隨後又大筆一揮,撥給喪者親屬祭田二百三十八畝,並親自書寫碑文,勒碑勘石,以示祭奠。
巴都葛叭答剌的墓道修成後,其后妃及子嗣決意留在中國,給逝去的東王世代守陵。此園陵占地八十餘畝,位於今天德州的北郊,整個園區多用漢白玉雕砌墓道與墓冢,墓碑正面鐫刻了大氣遒勁的楷書七字:蘇祿國恭定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