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城
天聰三年(1629)十月,皇太極親率八萬精兵繞道蒙古,避開明朝寧遠山海關一帶的防區,千里奔襲,連陷關內遵化、永平、遷安、灤州等地,命二貝勒阿敏率五千人駐守,於天聰四年(1630)三月初一日載譽而歸。明廷火速召回被閹黨陷害已被免職的原兵部尚書孫承宗率兵收復關內四城。阿敏以後金駐軍力量不足為由,不戰而逃。他下令屠城後,棄守關內四城。皇太極大怒,奪去阿敏的爵位,將其幽禁高牆之中,致其抑鬱而死。崇禎四年(1631)正月,孫承宗以古稀之年再次挂帥關外軍務,第三次搶築大凌河城。大凌河古稱渝水,全長398公里,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位於錦州東三十餘里,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
在袁崇煥督遼期間,明金雙方爭奪大小凌河二城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 面對明軍重築大凌河城,皇太極立即徵調大軍,於當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從瀋陽出發,渡過遼河,拉開了大凌河之戰的序幕。皇太極欲借大凌河之戰,削弱莽古爾泰正藍旗的力量。他下令八旗軍各按方位圍城,卻調集部分正藍旗精銳給正黃旗,並由莽古爾泰與其弟德格類率正藍旗餘部攻擊明軍炮火最集中的正南面,給莽古爾泰部以極大的殺傷。莽古爾泰趕到皇太極御帳,請求將出哨的正藍旗軍調回以補充軍力。而皇太極不等莽古爾泰奏完就明確拒絕。
性情魯莽的莽古爾泰大為惱怒,大聲說:「皇上對我有何成見請公開宣諭,不要這樣為難我,我對皇上一直是處處順承,可是我這樣盡心竭力,皇上還是不滿意,是不是要往死路逼我?」他邊說邊把手按到了刀柄上。站在他身旁的弟弟德格類急步上前給了莽古爾泰一拳,提醒他不要干「傻事」。莽古爾泰怒不可遏,隨手將刀拔出五寸許。德格類大驚失色,趕忙將其手按住,並用力把他推出御帳之外。當天晚上,莽古爾泰在弟弟德格類的勸說下,以自己飲酒過量,導致狂言失態為由,來到皇太極帳前謝罪,但被皇太極拒之帳外。當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經過圍城、打援、議和、攻堅四個階段,明軍名將祖大壽堅守大凌河城3個月,因城中斷糧近2月,最終率眾投降。關外的明軍精銳全軍覆滅。
四、秋後算帳,橫禍滿門
天聰五年(1631),八旗大軍從大凌河撤回盛京。皇太極下令審理莽古爾泰「御前露刃」事件,並指責他「爾母得罪汗父,遂爾弒母,以取悅汗父」。最後,莽古爾泰被判大不敬,革除大貝勒名號、奪五牛錄人口、罰銀一萬兩。莽古爾泰十分懊喪,甚至經常獨坐而哭。他的親妹妹莽古濟與妹夫瑣諾木杜棱同情莽古爾泰的遭遇,特地從皇太極賜予的開原牧地趕來相勸。莽古濟作為努爾哈赤的女兒,其婚姻也要為家族與部落的利益而犧牲。在莽古濟11歲時,父汗努爾哈赤不顧生母袞代的哀求,狠心的將她嫁給哈達部首領吳爾古代。二十多年後吳爾古代病逝,莽古濟又被皇太極許配給了蒙古敖漢部的瑣諾木。莽古濟與瑣諾木是半路夫妻,兩人的政治婚姻並不牢固。
酒過三巡之後,莽古爾泰借著酒膽,把一直深藏在內心的想法向弟弟德格類、妹妹莽古濟以及妹夫瑣諾木坦吐出來。他說:「皇太極要把咱們趕盡殺絕,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找機會把他除掉,奪取汗位。如果這招失敗,我們就退到開原,開原城大而堅固,可在那自立為王」。德格類等人感到震驚,勸莽古爾泰不可莽撞行事。莽古爾泰卻說:「我不殺他,他必殺我,我已經沒有退路了」。見莽古爾泰如此堅決,姐弟三人最後同意了莽古爾泰的計劃。第二天,莽古爾泰將正藍旗兩位親信屯布祿、愛巴禮及莽古濟的親信冷僧機一起請入密室。三個親信聽罷莽古爾泰的決定,都毫不遲疑地表示:唯主子之命是從,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他們擬定的方案是在莽古爾泰家擺下「鴻門宴」請皇太極,用藥酒將其「鴆殺」。
商議已定,七個人開始歃血盟誓。莽古爾泰立誓說:「我莽古爾泰已結怨於皇上,爾等助我,事濟之後,如視爾等不如我身者天地鑒之」。瑣諾木和莽古濟立誓說:「我等陽事皇上陰助爾,如不踐言,天地鑒之」。其他幾人也都立下誓言。然後將誓書在佛前焚燒,按計劃等待機會。但是,莽古爾泰的妹夫瑣諾木卻相當恐懼。在一次宴會中,他有意無意地就將莽古爾泰的心思透露給了皇太極。天聰六年(1633)1月11日,莽古爾泰突然暴病而亡,年僅46歲。兩年後,莽古爾泰的親弟德格類亦突然暴病身亡,死法與莽古爾泰如出一轍,被人懷疑是被毒殺而死的。天聰九年(1635)12月,莽古濟的親信冷僧機賣主求榮,首告莽古濟與莽古爾泰等結黨謀亂,密謀「鴻門宴」計劃。
皇太極派人星夜趕赴開原公主府,將公主莽古濟和額駙瑣諾木拘捕到案。又派幾路甲兵將莽古爾泰王府、德格類王府以及正藍旗主將屯布祿、愛巴禮等家宅包圍,將其家人全部押入大牢。在莽古爾泰王府搜出木牌印十六面,上面刻著:「金國皇帝之印」,被認定為謀反的重要證據。主要案犯莽古濟、屯布祿、愛巴禮供認不諱,「謀危社稷」、「逆跡彰著」等罪名成立。最後皇太極追奪莽古爾泰封爵,將自己姐姐莽古濟公主處以凌遲極刑,莽古爾泰長子額必倫處死,其餘五子黜為庶人。莽古爾泰親信屯布祿、愛巴禮及所有親支兄弟子侄全部被處死。念索諾木杜棱當年曾向皇太極暗示,僅受到牽連,被追回開原牧地,放歸敖漢故地。一場清廷皇家骨肉相殘終於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