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問他最怕什麼,他說怕「被後人誤解」。現在回頭看,這句話才最諷刺。他想低調謝幕,結果連微博都被人翻成「流量寶藏」;他不設靈堂,結果網上設了幾十個「蔡瀾八卦專欄」。
真正了解他的人都沉默了。不需要跟風,也不願參與風波。火化之後,他的骨灰沒留下,文字卻還在。那是他一生寫下的菜譜、散文、書信、吐槽,現在也許要靠時間再洗一輪塵埃。
蔡瀾不是個完人。他曾說自己年輕時「貪玩」「不靠譜」「愛酒誤事」,但他最不怕的就是被看穿。這個人走了,爭議還在。他要的「體面」,不是別人口中的盛大,而是不給活人添麻煩。
死後七天,他被卷進的是一場「公眾記憶的失控」。但從寫字、做節目、寫菜譜開始,蔡瀾就註定不是「標準人生」。他有自己的節奏,也有自己的結局。他不要排場、不要淚點、不要議論,卻沒想到,最後這部分他管不住。
這一章寫的是時代的謝幕,也是人設的失控。人可以掌控生前的一切,卻很難主導身後的風向。蔡瀾留不住風評,但他的作品留住了性格。至少,那些還願意好好讀他文字的人,還記得他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