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重達三噸的漢白玉浮雕,上面精美地雕刻著「雙鶴雲圖」。
按照清代葬制,這種規格的石雕唯有一品以上大員方可使用,皇子墓中出現如此器物實屬罕見。
更令人稱奇的是,浮雕上的仙鶴姿態靈動,雕工精湛,顯然出自宮廷頂尖匠人之手,其藝術價值遠超常規親王陵寢的標準。
墓中出土的玉器更是琳琅滿目,每一件都折射出乾隆對愛子的特別眷顧。
這些玉器不僅材質上乘,其製作工藝也代表了乾隆時期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專家指出,這些陪葬品的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了一些清代帝陵的出土文物。
地宮的建造規格或許就是最大的印證。
雖然名義上是親王陵寢,但其地下建築的規模與格局卻隱約透露出超越親王規制的痕跡。
地宮採用雙墓室結構,前後各有券門相通,這種布局在清代親王墓中極為少見。
墓牆用料考究,全部採用精心燒制的城磚,並用糯米漿拌灰砌築,其堅固程度堪比皇家陵園。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永琪墓穴的位置選擇也暗藏玄機。
它與另外兩位皇子的墓穴共同構成一個品字形格局,但永琪墓明顯處於主導位置,背靠蓮花山,面向鳳凰山,符合古代風水學中「負陰抱陽」的理想格局。
這種安排似乎暗示著永琪在三位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墓中壁畫雖然歷經兩百餘年,色彩依然鮮艷。
壁畫內容以山水樓閣為主,間有祥雲仙鶴圖案,筆法精細,設色典雅。
其中一幅「皇子巡獵圖」尤為引人注目,畫面中一位青年皇子騎白馬挽雕弓,姿態瀟洒,意氣風發,仿佛永遠定格在青春鼎盛的瞬間。
這些考古發現與歷史記載相互印證,揭示出乾隆對永琪超越常理的厚愛。
按照清制,皇子薨逝通常由內務府按例辦理喪儀,但永琪的喪事明顯由乾隆特別關照。
從地宮建造的精細程度,到陪葬品的精選配置,無不體現著一位父親對愛子的最後心意。
這些實物證據也與文獻記載相吻合。
早在許多年前,乾隆要傳位於永琪的傳言就一直存在,而墓穴中的發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就乾隆心中最好的接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