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跳水運動員的體脂率可不是越低越好,12?5%才是黃金區間。太低了,入水緩衝力不夠,容易受傷;太高了,增加入水阻力,影響動作完成度。陳芋汐那數米粒的極端飲食法,雖然能快速減重,但長期下來對身體的損害也不小。
想當年,全紅嬋在訓練時,為了達到最佳狀態,可是拼了命地控制飲食和訓練。為了減少入水阻力,提高動作的流暢性,她嚴格控制自己的體脂率。
再看看現在,小姑娘正處於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高蹭蹭往上竄,體重自然也會有所波動。與其說她是「胖」了,不如說是身體在為下一次的突破積蓄能量。就像一輛賽車,在比賽前需要進行必要的加油和維護,才能在賽場上發揮出最佳性能。全紅嬋現在的狀態,就像是在為下一次的騰飛做準備。
這就像玩遊戲升級打怪一樣,先得囤裝備、攢經驗,才能挑戰更高級別的Boss。全紅嬋現在正是「升級」的關鍵時期,胖一點不是擺爛,而是身體在為下一次突破做準備。
再說,評價一個跳水運動員,可不是光看體重秤上的數字,關鍵還得看水花壓得怎麼樣。那清脆的入水聲,才是檢驗實力的最終標準。所以啊,與其盯著人家小姑娘的體重,不如多關注她的訓練和比賽,期待她在賽場上再次綻放光芒。
話說回來,大家對運動員的身材是不是有點過度關注了?競技體育的本質是挑戰極限、突破自我,而不是追求所謂的「完美身材」。健康的身體、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技術,才是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咱們是不是也該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與其糾結於運動員的體重,不如多關注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為他們加油鼓勁。畢竟,冠軍的榮譽,從來都不是靠餓肚子得來的,而是靠汗水和拼搏換來的。
那麼,你覺得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少一些苛責,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讓這些年輕的運動員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