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為何不主動讓位,實現權力交接,非要等到臨終才傳位?

2025-07-15     花峰婉     反饋
2/3
清朝乾隆更是主動傳位的經典例子。他把皇位傳給嘉慶,表面理由是「祖宗定製不可超年」,實際上依舊攬權不放。乾隆傳位那年是1796年,此後繼續掌控朝政直到1799年去世。這段時間裡,嘉慶幾乎沒有實權,形同「虛君」。乾隆成了「太上皇」的代言人,也把這個制度推向一個奇怪的高度——看似傳位,實則穩權。

問題就在這。太上皇制度雖然讓皇帝體面退位,但權力不散的狀況反而製造了雙重領導。政令不一,朝臣左右為難,政務效率低下。若碰上有野心的太子,更可能直接爆發權斗。

這種制度本該是平穩過渡的中介機制,結果常常成了鬥爭的溫床。從大一統王朝到地方割據,幾乎每一段太上皇時期,都伴隨著爭權、謀殺或內鬥。皇帝不願提前交權,也在於此。

不僅如此,皇帝的「權力癮」也不容小覷。一旦嘗過天下獨攬的滋味,就很難甘心做旁觀者。哪怕老態龍鍾,也要撐到最後一刻,哪怕身邊太監都看不下去,也不能輕易放手。

不是帝王不想退,是根本退不動。退了不一定就能安生,反而成了下一個被清算的對象。太上皇的椅子看起來金光閃閃,坐上去才知道四面漏風,危險重重。

主動退位的帝王,步步驚心

看起來,主動退位是一種榮光。但實際上,能讓人真正放手的帝王少之又少。歷史中真正主動退位的例子,都踩上了步步驚心的節奏:稍有大意,就可能被後人吞噬。但他們為何還是敢傳位?多是出於權力操控下的無奈選擇,不是豪氣,而是棋局布局。

南宋孝宗,有過一段主動讓位史。皇位傳給皇子,自己卻如影隨形,成了幕後推手。可謂「讓亦不讓」。退了位,人不退,掌權權力並未讓出。朝中官員看高宗的眼色行事,孝宗的「太上」身份仍掌握部分政令。太子成為皇帝,但朝政仍需「背後人」審核。這種狀態,極其微妙。

問題就在於,皇位一讓出,權利從「顯珠」變「暗珠」。太子面對表面的光環,卻須面對背後「太上」的嚴密目光。凡事無法自主,都要看「太上」面色。孝宗主動退了,卻把自己變成半退者,權力沒減、威望沒降。這種狀態,比完全退位更難處,因為既要保面子,又要證明仍有人奉養;既要退位,又不能讓自己被擠下台。

太上這種玉見不見的狀態,雙頭治國道理上也會陷進麻煩。官員不知道向誰效忠,常常跑兩頭。朝堂氣氛尷尬,法令執行更像走在麻繩上,每一步都要覺得「小心」的味道。孝宗時代,文臣武將都有「太上、太子、朝廷」三頭馬車推動政策,成效自然被拉低。

這背後是一個難題:主動退位,不代表退權;退位之後,仍想主政,權力結構多頭重疊,是制度缺失的體現。沒有辦法整頓幹部結構,沒有統一領導核心,權力反而變得碎片。

類似狀況在明代也有例子。萬曆帝在位中期突然消沉,幾乎不再聽政並將事務托顯達重臣。這看似退位,但並未主動傳位。太監外戚之外,還讓大臣掌控;但官方仍強調他的皇帝身份。他既不傳位,也不實幹;宮廷外江湖,卻見人議他「既在位不作為,不退位不執政」的尷尬模樣。

幾個主動讓位的帝王,都是一步錯、步步驚心。沒有善終,有的被迫自殺,有的遭篡奪,有的被削弱後被迫原位或流放。皇帝的「帶退休」操作,比「朝政老人」更危險。
呂純弘 • 88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43K次觀看
呂純弘 • 15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4K次觀看
呂純弘 • 30K次觀看
呂純弘 • 22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