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印璽在1784年被日本農民於九州島志賀島出土,現今仍被視為日本國寶級文物,成為早期中日交往的實物證據。
在這段歷史中,"倭"和"倭奴"成為了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日本的正式稱呼。
值得注意的是,"倭"字最初並無強烈貶義,主要是形容人矮小或者順從的樣子。
中國古人用這個字來描述東海之外的這個民族,很可能只是基於當時的觀察和有限的了解。
«——【·從中性到貶義的轉變·】——»
隨著歷史的發展,"倭"字的含義逐漸發生變化。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字開始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
中國史書《後漢書》和《三國志》中記載的"倭人"形象已經與漢代有所不同,更多地強調了其異域風情和與中原文化的差異。
日本統治者對自己國家被稱為"倭國"日益不滿。他們認為這個稱呼不僅不夠尊貴,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帶有輕蔑之意。
日本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和國家體制的完善,開始渴望一個更能體現國家尊嚴和自我認同的國號。
在日本國內,隨著大和政權的崛起和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體制逐漸確立,他們更加迫切地希望獲得一個新的國號。
"倭國"這個稱呼已經不能滿足日本統治者的政治抱負和文化自信。
«——【·改名之路·】——»
日本第一次嘗試改變國號是在隋朝時期。隨著隋朝統一中國,東亞地區重新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
日本派出使者向隋煬帝楊廣提出改國號的請求,希望獲得一個更加尊貴的名稱。
然而,隋煬帝並未批准這一請求。在當時的國際關係格局下,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的霸主,有權決定周邊國家的稱謂。
隋煬帝可能認為沒有必要改變已經使用多年的國號,或者擔心這會影響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權威地位。
隋朝滅亡後,唐朝建立,日本又看到了新的機會。他們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再次提出了改國號的申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明君主,對外國使節通常比較友善。日本使節滿懷希望地前往長安,卻依然未能如願。
唐太宗雖然在許多方面展現出開明態度,但在涉及國際秩序和中國宗主地位的問題上依然保持傳統立場。
"倭國"這個稱呼已經在中國的歷史記載和外交文書中使用了數百年,貿然更改會打破既定的外交慣例和歷史連續性。
«——【·武則天與粟田真人·】——»
機會終於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到來。公元670年左右,武則天開始在唐朝朝政中掌握實權。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的統治風格和決策方式與前任皇帝有所不同。
日本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政治變化,選派了一位名叫粟田真人的使者前往唐朝。
粟田真人不是普通的外交官,他精通中國文化,熟悉唐朝禮儀,多次來唐,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
粟田真人深知,在外交場合,時機選擇往往比請求本身更為重要。他沒有在正式朝會上提出改國號的請求,而是選擇了一個更為輕鬆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