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竇太后掌權後太依賴外戚,竇家勢力膨脹得有點威脅皇帝了。蔡倫看出這局勢不妙,為了保自己,他轉頭支持漢和帝,跟另一個宦官鄭眾一起搞定了竇家的勢力,讓漢和帝親政。
這手腕挺狠,也挺靈活,保住了他的位置,還得了皇帝的信任。說到這兒,你會發現課本壓根不提這些,蔡倫在宮裡可不是只會搞技術,他玩權力遊戲也很有一套。
他幫竇皇后搞掉宋貴人和梁貴人時,下手一點不軟,後來見風向不對又果斷跳船,這人精明得讓人有點寒心。這些事兒說明他不只是個發明家,更是個能在亂局裡混得開的宮廷老手。
蔡倫的名字跟造紙術綁得太緊了,但他的宮廷生涯比這技術成就戲劇化多了。從陷害宋貴人、梁貴人,到搞定竇家,他每一步都踩在權謀的線上。
他有才華,也有冷血的一面,在東漢那複雜的政治圈裡遊刃有餘。課本不講這些,可這些恰恰能讓我們看到蔡倫的另一面——他不只是個技術牛人,還是個在權力鬥爭里求生存的複雜角色。
後來漢和帝死了,留下個才百天的漢殤帝,鄧太后掌了權。蔡倫這時候已經混得挺有經驗了,他看鄧太后喜歡文化和書,就琢磨著改進造紙術來討好她。
那會兒的書主要是竹簡和帛書,一個重一個貴,紙也有但質量差。蔡倫帶著工匠研究了好幾年,試了樹皮、破布、麻頭、漁網這些材料,把它們泡軟、搗碎、煮乾淨,再混成漿撈成紙,最後壓干。
這麼折騰出來的「蔡侯紙」又輕又便宜,寫字還順手。公元105年他把這紙獻給朝廷,鄧太后很滿意,推廣開了,他也因此封了龍亭侯,地位到了頂點。這技術確實牛,影響了後來的文化傳播,可惜他風光沒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