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要除掉韓信?功高震主只是藉口,蕭何四個字道出真實原因

2025-04-04     花峰婉     反饋
3/3
此舉卻遭陳餘拒絕,他始終認為韓信雖號稱數萬大軍,實則虛張聲勢,又被奔襲千里,定然疲憊不堪。他要放韓信和張耳走出井陘口,依託地勢,正面對決。

當漢軍行至井陘道東口三十里處,韓信當即命灌嬰率領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紅旗,搶先通過井陘道藏於山中,等待號令。

黎明時分,韓信率領餘部走出出井陘道,來到綿蔓水邊。接著,他下令讓一萬大軍先行渡河,背水列陣。

望著眼前的漢軍如此列陣,絲毫不留退路,陳餘絕不相信,收復關中,一戰滅魏的韓信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思量之後,他選擇靜觀其變。

韓信趁此間隙,當即命令全軍渡河,並主動對陳餘出擊。此時此刻,陳餘終於確信了韓信的昏聵,率領七萬趙軍迎頭痛擊。

不出所料,漢軍且戰且退,一路後撤,軍旗戰鼓丟了一地。喜出望外的陳餘誓要取韓信項上人頭,於是令二十萬大軍傾巢而出。

趙軍一邊爭搶戰利品,一邊將漢軍逼向河岸。就在漢軍即將潰不成軍時,韓信事先布下的一萬背水陣成了關鍵的緩衝。

韓信怒吼一聲:「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而戰,殺!」

絕境之中的漢軍在主帥的激勵下奮起迎敵,與趙軍扭殺在一起。突如其來的激烈反擊打得趙軍措手不及,局勢陷入膠著。

眼見一時無力全殲漢軍,陳餘只得下令回撤,當趙軍退回大本營時,卻發現陣營早已插滿了漢軍的紅色軍旗,鮮艷的紅色在陽光的映照下分外刺眼。

趙軍以為大營陷落,瞬間陣腳大亂,漢軍抓住時機發起全面反攻。灌嬰的兩千騎兵從趙軍營地中奔騰而出,兩麵包夾,二十萬趙軍土崩瓦解。

此役,陳餘被殺,李左車歸降,趙王歇被俘虜,趙國隨之滅亡。

攻滅趙國後,韓信威名遠播,震動四海。隨後,他採用李左車的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燕王臧荼交出燕國的印璽。

然而此時,滎陽主戰場之上,形勢卻發生了變化。英布、彭越的牽制游擊被項羽逐一擊破,他甚至切斷了劉邦的敖倉糧道,一度攻破滎陽。

滎陽雖然被攻破,但是韓信並未分兵來救,依然執著於北方的戰場。面對霸王的窮追猛打,劉邦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眼見救兵遲遲不來,劉邦連夜逃往了韓信的駐地。

夜半時分,趁著韓信熟睡之際,劉邦奪了韓信的印信兵符,調走了他的軍隊,作為補償,劉邦將韓信升為相國,並讓他原地徵兵,擇日攻齊。

僅僅過了四個月,韓信就率原地徵集的數萬新兵出征齊國。隨著漢軍的攻城掠地,陷入絕境的齊王田廣不得已向昔日的仇敵項羽求救。

項羽不曾想到,曾經帳下的執戟郎已然成了漢軍的大將,不容小覷,因此,他派出麾下第一戰將龍且和二十萬楚軍救援齊地。

公元前204年冬天,龍且率領齊楚聯軍於濰水東岸列陣,相機渡河,主動攻擊韓信。陣前,龍且豪言道:「韓信生平我素有所知,胯下之懦夫,乞食於漂母,何懼之有!」

決戰當日,在龍且的猛烈攻勢下,漢軍又如背水一戰的前奏,且戰且退,被逼至濰水西岸。龍且將信將疑,再三確認沒有伏兵之後,命令全軍跨過濰水,殲滅漢軍。

就在大批齊楚聯軍涉水過河之時,韓信迅速下令,命潛伏在濰水上游的漢軍小隊擊破擁塞河道的沙袋。霎那間,冰冷的河水奔涌而來,龍且的軍隊被徹底撕裂。

齊楚聯軍陣腳大亂,被掉頭回攻的漢軍一舉擊潰,龍且戰死,齊國滅亡。自木罌渡黃河,背水渡冶河,斷水渡濰河,此三渡之後,韓信平定了整個北方。

不可一世的項羽終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為了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他派遣使者面見韓信,希望他能保持中立,與楚漢三分天下。

這不是韓信第一次聽到這種建議,在攻滅趙國,平定燕國之後,齊國本決定歸降劉邦,但韓信卻採納了謀士蒯通的建議,以沒有收到漢王命令為由,仍發兵攻打齊國。

齊國攻滅後,韓信當即上書建議劉邦,封自己為代理齊王。

其實,這只是蒯通計劃中的第一步,先掌握齊國的實權,而後讓韓信獲得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基礎。

但是,不論是蒯通還是項羽,都沒能徹底說服韓信。也許是感念蕭何當年的知遇之恩,也或許是不願背棄劉邦的委以重任,在三分天下的誘惑面前,韓信始終沒有再往前邁一步。

然而,即便韓信渴望著君臣兩相宜,但在他向劉邦提出封自己為代理齊王的時候,他已然變成了懸在劉邦頭頂的利刃,讓劉邦膽戰心驚,信任一旦有了裂縫,就會開始崩塌。

雖然韓信沒有選擇背叛劉邦,卻還是違背了承諾,沒有揮師南下,加入楚漢兩軍的主戰場,致使劉邦再次陷入絕境。

公元前203年冬天,為了讓韓信儘快出兵,劉邦雖然對韓信挾制稱王的舉動十分氣憤,還聽從張良之謀,將陳地以東至海邊的廣大土地劃歸齊王韓信。

還去信給韓信說,要當就當個真王,何必做代理的假王,還敦促韓信與北方主力共同揮師南下,同時詔令淮南王英布從九江北上。

隨著韓信,彭越、英布三路大軍與劉邦會師,終於將強弩之末的項羽圍困垓下,楚漢相持四年的最終戰終於打響了。

雖然劉邦曾集結過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奪取了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但是,項羽卻僅用三萬精銳就一舉收復彭城,擊潰了劉邦所謂的五十六萬大軍。

而在此前,韓信多是以少勝多,以謀取勝的戰役,於他而言,兵力多少從來都不是問題。因此決戰之初,劉邦將整個漢軍的指揮權授予了韓信,連他自己也要聽從韓信的指揮。

垓下,統領數十萬大軍的韓信,與西楚霸王相遇即將展開最終的決戰。

對於垓下之戰,雖然霸王項羽勇冠三軍,楚軍拚死抵抗,但是面對韓信的多重縱深,層層圍困的戰術,項羽終於第一次品嘗到了絕望的滋味。

在十面埋伏中,聽著四面楚歌,虞姬起舞,自刎殉情,帶著二十八騎突圍的項羽,最終不願過江東,血戰烏江,自刎而死,英雄謝幕。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為漢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蕭何、張良和韓信為世人譽為初漢三傑,封王拜侯。

然而,楚漢之爭的硝煙還未散去,漢軍尚未班師,劉邦就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將他改封為楚王。

韓信回到淮陰後,找到當年舍飯給他的漂母,兌現了當初的承諾,賞賜了千金。又找到當初羞辱他的屠夫,將其封為了軍官。

公元前201年,韓信因為收留了項羽的舊部鍾離昧,被控告謀反,劉邦當即下詔,削奪韓信楚王之位,降封為淮陰侯。

韓信當即感嘆:「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自此,韓信日漸消沉,經常稱病不朝。

不久後,陳豨受命出任鉅鹿令,臨出發前,他與韓信辭別。韓信當即屏退旁人,拉著陳豨說:「鉅鹿天下重地,你乃皇帝幸臣,如果朝中有人接連上奏彈劾你,皇帝心生懷疑,肯定會親自領兵去攻打你,到時候,我在朝中做內應,天下可圖也。」

陳豨當然知道韓信的能力,聽了韓信的話當即答應道:「一切都聽您的。」

不久之後,陳豨果真造反了,漢高祖劉邦也正如韓信所說的那樣,親自率兵攻打。當時韓信因為久病不愈,沒有跟隨劉邦出征。

聽說陳豨造反,韓信便秘密派人聯繫,準備像先前密謀那般,放出大牢中的犯人,攻入皇宮抓呂后和太子來要挾劉邦。

不料事情敗露,韓信一個家臣的弟弟向呂后告密。自此,這個曾經功高震主,又滿懷憤懣的開國功勳最終成了長安城皇座之下的重大威脅。

皇后呂雉當即與丞相蕭何合謀,哄騙韓信入宮,縱橫沙場的一代戰神就此含恨橫屍於長樂宮。曾經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蕭何看著韓信的屍體,冷冷地吐出四個字:「國賊已除!」

韓信真的謀反了嗎?他這樣的軍事軍事天才,真的沒有稱王稱帝的謀反之心嗎?兩千來,沒有人能知道答案。

但是我認為,機會是一直存在的,韓信也確實擁有謀反的實力,但絕不是因為被貶為淮陰侯而造反。

當初,韓信攻滅齊國,龍且戰死,劉邦還在滎陽與項羽相持不下,天下之事尚未可知,以韓信在軍中的威望,完全有機會擁兵自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手握兵權時尚且未選擇謀反,又怎麼會在被奪位軟禁,手無寸鐵之時選擇謀反,何其荒謬!那劉邦為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在項羽圍剿劉邦,韓信猶豫不決未能出兵救援的時候;在劉邦一統天下,他卻想恢復分封制,大搞裂土封王的時候;在劉邦已經到了暮年,而韓信還年輕的時候,這對君臣就已經走向了陌路。

韓信必須死,至於是呂雉心狠,還是劉邦授意,這重要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在戰場上洞悉人性,掌握人心,卻沒能看穿蕭何的用意,更未能看透帝王的心術。

韓信身死,但他的故事流傳了千年,向我們娓娓道來。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聲東擊西,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功高震主,多多益善,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世人展示,他的武略創造出了戰勝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跨越千年,時光流轉,拜將壇依然矗立在中原大地上,就如同韓信彪炳千秋的軍事才能依然閃耀於歷史的星空,永不落幕!
奚芝厚 • 263K次觀看
舒黛葉 • 41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福寶寶 • 51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