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蘋果不叫「蘋果」,古人取了個非常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2024-03-12     花峰婉     反饋
4/5
其實蘋果最早的諧音吉來自於佛經當中,來源於梵語中的「頻婆」一詞,在佛經中有這樣一段話:「頻婆果,此譯雲相思也。」在這裡「頻婆」就已經指的是蘋果了。再有唐代僧人釋玄應著作的《一切經音義》之中解釋到:「丹,赤也。潔,凈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裡面就十分明確地表明了頻婆的外形和林檎十分相似,其實頻婆就是在西方改良之後的蘋果,而林檎則是適應本土氣候而形成的水果。

此外,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來早在唐朝時期人們就意識到林檎與頻婆十分類似了。而後人們便對「蘋果」的分類十分注重。

早在宋代時期,人們對頻婆和林檎的分類就十分細化。例如,人們會將林檎又分為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等,是按照林檎的顏色分類的。在宋代也有許多詩人寫詩讚美林檎,有宋徽宗的《金林檎游春鶯》詩中這樣寫道林檎:「佳名何拔萃,美譽占游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眾倫。」

可見林檎開的花也是十分美麗的,又有著名詩人楊萬里《春望二首》中這樣描述林檎:「春光放盡百花房,開到林檎與海棠。青卻子城千樹柳,高枝猶有一梢黃。」;可見在宋代人們更多的是將林檎作為一種觀賞性植物,而非水果。

其實在宋代對蘋果一詞也有「頻婆」的說法,由於當時佛經傳入中國已經有一段時間,經過了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之後。佛經中對於頻婆的說法又與之前唐代時期有所不同,他們將 其翻譯為「佛眼果」,因此就將原產於我國的苹婆改稱為頻婆果,這就是蘋果的演變了。

當時蘋果在印度和東南亞也產有頻婆果,因此就將其命名為苹婆果,曾有南宋詩人朱翌在他的《乞雙峰山頻婆果》中這樣寫道:「我聞如來有佛眼,結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爭開處便爭開。」這是描寫苹婆果生長開花的畫面。

除此之外,由於宋代時期中原與西域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甚少,因此之前從外來引入的蘋果其實並沒有再被傳入,而現在的蘋果是當時頻婆果改進形成的。

後來到了元代,隨著朝代的變革與時代的進步。元代中有不少的水果是產自中亞地區,由外地的改良水果引入元朝。在這一時期,蘋果也被引入到地域遼闊的元朝廣為栽培。後來再到明朝時期,就有許多明代詩人作詩描寫蘋果。

例如有明代雜劇作家寫的《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在這句詩中的猩血平波就指的是蘋果,說蘋果的大小均勻,賞賜給功臣。在這說明其實外來傳入到蘋果並不多,比較珍貴因此只是在用作賞賜時才會給有功的大臣。

在明代中期時,蘋果就被人們廣泛地種植,也是在這一時期才真正地出現了蘋果這一名稱的,從明代的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就出現了有「蘋果」詞條,從而也說明了蘋果一詞是在這個時候被人們發明的。有許多專門研究歷史和農學石的專家們認為這次蘋果一詞的出現就是在漢語中最早使用的時期。而蘋果一詞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奚芝厚 • 170K次觀看
舒黛葉 • 31K次觀看
奚芝厚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7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